漢語多功能字庫

辵162

6(10)

"迹"字連結:

林語堂

國語辭典

中文字譜

Unihan

繁 簡 港

繁簡對應

UTF-8

E8 BF B9

大五碼

倉頡碼

卜卜中金

Matthews

0

漢語大字典

(一版);(二版)4085

康熙字典

1183

Unicode

U+8FF9

GB2312

2803

四角號碼

3030.3

頻序 A/B

--

頻次 A/B

0

--

普通話

j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字例: 5/5

(部件樹)

甲骨

(部件樹)

簡帛文字

字例: 10/10

其他

字例: 4/4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步處也。从辵,亦聲。〔資昔切〕蹟,或从足、責。𨒪,籀文迹从朿。 (39 / 33)

𨒪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516

資昔

中古音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全清

清/昔

形義通解

略說: 金文從「辵」,「朿」聲,《說文》小篆從「亦」聲,是「朿」的訛變。本義是腳印。

38 字

詳解: 金文從「辵」,「朿」聲,與《說文》籀文同。《說文》小篆從「亦」聲,是「朿」的訛變。漢以後基本承襲從「辵」,「亦」聲的寫法。「迹」亦作「蹟」、「跡」。

「迹」的本義是腳印。《說文》:「迹,步處也。从辵,亦聲。」《淮南子.說山》:「足蹍地而為迹。」如《左傳.襄公四年》:「芒芒禹迹,畫為九州。」《淮南子.齊俗》:「是故鄰國相望,鷄狗之音相聞,而足迹不接諸侯之境,車軌不結千里之外者,皆各得其所安。」

「迹」引申表示痕迹、形迹。《字彙.辵部》:「凡有形可見者皆曰迹。」如《文選.謝玄暉〈同謝諮議銅雀臺詩〉》:「芳襟染淚迹,嬋媛空復情。」《顏氏家訓.名實》:「人之虛實真偽在乎心,無不見乎迹,但察之未熟耳。」

「迹」亦表示行迹、行踪。《楚辭.九章.悲回風》:「求介子之所存兮,見伯夷之放迹。」王逸注:「迹,行也。」《呂氏春秋.必己》:「不若相與追而殺之,以滅其迹。」高誘注:「迹,蹤也。」

「迹」表示事迹。如《管子.小匡》:「昔吾先王,周昭王、穆王世法文武之遠迹,以成其名。」《韓非子.難一》:「故平公之迹不可明也,使人主過於聽而不悟其失。」「迹」和「績」在表示前人活動留下的事物時意義相近,但「績」往往帶褒義,如「功績」、「豐功偉績」等。而「迹」則較中性,包括「事迹」、「劣迹」等。

「迹」表示追踪。如《墨子.尚賢中》:「然後聖人聽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漢書.季布傳》:「漢求將軍急,迹且至臣家。」顏師古注:「迹,謂尋其蹤迹也。」引申表示跟循,如《漢書.雋疏于薛平彭傳》:「宜深迹其道而務修其本。」《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覽其舉措,迹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迹」從追踪義又引申表示探求、考察。如西漢賈誼〈陳政事疏〉:「臣竊迹前事,大抵強者先反。」《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迹漢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存以著其號,亡以顯其魂。」

「迹」還表示正道。《玉篇.辵部》:「迹,理也。」如《楚辭.天問》:「昏微遵迹,有狄不寧。」王逸注:「迹,道也。言人有循闇微之道,為婬妷夷狄之行者,不可以安其身也。」869 字相關漢字: 辵,朿,亦,蹟,跡,績

成語彙輯

墨迹未乾, 銷聲匿迹, 形迹可疑, 人迹罕至, 惡迹昭著…

(5/13)

詳細資料

參見「跡」

瀏覽次數: 10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