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沔水發源於武都郡沮縣的東狼谷中,
沔水又名沮水。闡馳說:因為此水初發源處是一片濕流媲的窪地(沮枷),因而稱為沮水,縣也跟著叫沮縣。發源後往南流,泉街水注入。泉街水發源於河池縣,往東南流入沮縣,一與沔水匯合。污水又往東南流經沮水戍,又往東南注入漢水,匯流處叫沮口,這就是所謂河漢。《 尚書》 說:漾水發源於蟠家山,東流稱漢水。《 山海經》 說:漢水發源於鰍矚山。往東北流有獻水口。皮仲雍說:此水南流至關城與西漢水匯合。漢水又往東北流,匯合沮口,這都是漢水的上源。因此如淳說:這一帶地方的人稱漢水為沔水。孔安國說:漾水東流稱為沔水,是因為它與沔水匯合。流到漢中又稱漢水,水名可互相通用。沔水又向東流經白馬戍南面,洱水注入。燼水發源於北面的武都氏中,向南流經張魯城東面。張魯,是沛國張陵的孫子,張陵曾在蜀郡鶴鳴山學道,把他的道術傳給張衡,張衡又傳給張魯。張魯到了這裡,待人仁厚,四方百姓都來歸附他,學道所供給的費用,以五斗米為限,所以稱為五斗米道。初平年間(190 一193 ) ,劉焉封張魯為督義司馬。張魯深居漢中,斷絕了閣道,靠近峭嶺修建城邑,周圍五里,東邊頻臨深谷,谷深百丈,西北兩面都是連綿的山峰和崖壁,無窮無盡地伸展向遠方;往南是盤鏇的山徑,上登約二里有餘。洱水又往南流經張魯治東面,燼水西邊的山上有個張天師堂,至今百姓仍在信奉。庚仲雍稱此山為白馬塞,稱此堂為張魯治,東邊面對白馬城,又名陽平關。燼水往南流,注入酒水,匯流處叫洱日。此城西邊環繞著燼水,南邊面臨污川,城旁兩水交匯,因而又稱為燼口城。酒水又往東流經武侯壘南面,這是昔日諸葛武侯屯駐過的地方,南臨酒水,南岸有諸葛亮昔日的營壘,背山面水,其中有個小城,有山川纖回阻隔,很難到達。酒水又往東流經兩陽縣老城南面,按老的說法,這座城是漢高祖在漢中時蕭何修築的。漢建安二十四年( 219 ) ,劉備兼併了劉璋,北定漢中,開始設立祭壇,在此登上漢中王之位。此城南面靠近漢水,北面是通衡大道,南面靠水岸一邊,至今已崩塌了三分之一。就從這留下來的部分來看,此城當時的風貌大體上還看得出來。此城南面正對定軍山。曹操南征漢中時,張魯投降,於是命令夏侯淵守城。劉備從陽平關向南渡過沔水,殺了夏侯淵,占有了漢中。諸葛亮死後,遺囑把他葬在定軍山上,安葬時依山形地勢,而不高築墳壟,現在那裡唯有一片翁鬢的松柏,一叢叢的濃蔭布滿山野,而他的墳墓卻不知究竟在何處。山的東面叫高平,是當年諸葛亮宿營的地點,建有諸葛亮廟。諸葛亮死後,百姓在野外致祭。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充共同上表說:我們聽說周朝人思念召伯的恩德,就不砍伐那棵他曾在下面休息過的甘棠樹;越王為了懷念范氫的功績,鑄了一尊金像紀念他。諸葛亮的德行可以作為天下的典範,功勳空前絕後,今天王室之所以能不衰敗下去,靠的全是他。而今讓百姓在街巷裡祭奠,戎夷在野外祭祀,這不是紀念他的德行和功勳,追思他節操的辦法。今天若要完全順從民心,那么就會流於淫濫而違反典章制度;如將祠廟建於京城,又勢必侵逼宗廟,這正是聖上心裡猶疑不定的原因。我們以為最好是在墓地近旁,就在河陽立祠,這樣就可以斷絕民間的私祭,尊重正規的禮儀。這座祠廟就是在習隆、向充啟奏後修建的。鍾士季征伐蜀國時,曾親自來此祭祀。墳地東面,就是諸葛亮擺八陣圖的地方,遺址還在,但崩塌荒廢,很難辨認了。酒水又往東流經西樂城北面。城在山上,周圍三十里,十分險要堅固,城側有個山谷,叫客裘谷,有道路通益州。山上有很多撩人居住著,諸葛亮修築此城以防他們騷擾。梁州刺史楊亮,憑藉這天險和堅固的城防,想要守城安居,卻被符堅攻破。後任刺史姜守、潘猛也相繼守衛此城。城的東面,容裘溪水注入污水,這條水俗稱洛水,發源於南方的巴嶺山,向東北流,水的左面有一座老城,利用山勢險處而建,四面阻絕。昔日先主派遣黃忠據守於此,以抗拒曹公。溪水又向北流經西樂城東面,向北注入漢水。漢水在左邊流到度口。度水發源於陽平北山,有兩個源頭:一條叫清檢,出產鮮美的鰓魚;另一條叫濁檢,出產頂瓜瓜的螂魚。通常在二月、八月釣捕,能嘗到這些水產的美味。度水往西南流經陽平縣老城東面,又往南流經酒陽縣老城東面,然後往西南流,注入漢水。漢水繼續東流,右邊流匯合溫泉水口。此口的水發源於山北的平地,那裡有個方圓數十步的溫泉,泉源騰湧如沸,冬夏都是滔滔滾滾,看上去一片水汽瀰漫,據說能治百病。人們沐浴後,身上都留有硫磺氣味,趕去沐浴的常有上百的人。池水流注入漢水。漢水又往東流,黃沙水從左邊注入。此水發源於北方的遠山,那裡山谷深幽險阻,人跡罕至。有溪叫五丈溪,水邊有個黃沙屯,是諸葛亮所開。溪水南流注入漢水。漢水南面有座女郎山,山上有座女郎墓,遠遠望那山墳,只見巍峨高起的樣子,走近那地方,才顯出墳墓的形狀。山上有一條直路通往山下,不長草木,民間稱為女郎道。山下有女郎廟和禱衣石,據說這位女郎就是張魯的女兒,有一條小溪澗往北沐入漢水,”峨女郎水。漢水又往東流,匯合了褒水。褒水發源於西北面的衙嶺山,往東南流經大石門,流過舊時的棧道下谷,俗稱千梁無柱。諸葛亮《 與兄瑾書》 說:先前趙子龍退兵時,燒壞了赤崖以北沿著山谷周圍的閣道百餘里,閣梁一頭通入山中,另一頭在水中立柱。現在山水大而急,已無法立柱,困難已到了極點,不能勉強了。又說:近時山洪暴發,赤崖以南的橋樑閣道全都沖毀了,當時趙子龍與鄧伯苗,一個在赤崖駐防屯田,一個駐於赤崖口,雙方只能沿崖互相呼叫,還能聽到而已。後來諸葛亮死於五丈原,魏延首先撤退,焚了棧道,就指這條棧道。自此以後,那些按照舊道修路的人,都不再在水中立柱了。過往行人在搖搖晃晃的浮橋上經過,無不提心弔膽,頭暈目眩。褒水又向東南流經三交城,因為此城坐落在三條水的匯合處,所以得名。這三條水,一條發源於北方的長安,一條發源於西北方的仇池,一條發源於東北方的太白山。城名就是因此而來的。褒水又向東南流,有丙水口。丙水上源承接丙穴,穴中出產嘉魚,通常在三月出穴,十月入穴。穴口寬五六尺,離平地七八尺。有一條泉水從上而下注入,魚從穴下鑽進來,游入這條水中。穴口向南,丙屬南,因而叫丙穴,穴水向下注入褒水。所以左思說:嘉魚出於丙穴,良木集於褒谷。褒水又往東南流經小石門,石門鑿山開出通路,長六丈有餘,門口刻著:漢明帝永平年間(58 一75 ) ,司隸校尉鍵為楊厥所開。到了桓帝建和二年(148 ) ,楊厥的同郡老鄉、漢中太守王升為了表彰他開鑿通道之功,刻石頌揚他的功績,這條路就是石牛道。來敏《 本蜀論》 說:秦惠王想攻打蜀國,但不知路怎么走,於是做了五頭石牛,把黃金放在尾巴下,揚言說石牛能拉出金子。蜀王命令五位壯士憑力氣一路將石牛拖到蜀國。秦國派遣張儀、司馬錯循路尾隨滅了蜀國,因而把這條路稱石牛道。這條路大概就是把石牛道拓寬而成的。《 蜀都賦》 說:為石門所阻,就指這地方。石門在漢中之西,褒中之北。褒水又往東南流經褒口,就是褒谷南面的山口。北面的山口叫斜谷,所謂北出褒斜,就指這地方。褒水又往南流經褒縣老城東面,就是褒中縣,過去原是褒國。褒中縣於漢昭帝元鳳六年(前75 年)設定。褒水又往南流,注入漢水。漢水又往東流經萬石城下,城在高原上,高原高十餘丈,四周鄰接平原,形狀好像倒置的瓮。南面有水阻隔,西北兩邊都瀕臨漢水。此城向來是流民雜戶所居的地方,因此人們又稱為流雜城。,漢水又往東流經漢廟堆下,是過去漢女游過的地方。水旁有個釣台,後人在台上建廟,人們見那倒塌的廟基又高又大,就稱它為漢廟堆。以後因訛傳,又叫漢武堆,其實是錯誤的。
往東流過南鄭縣南,南鄭縣是從前褒國的附庸。周顯王時,蜀國據有褒漢之地,到六國時,楚國兼併了褒漢。楚懷王時國力衰弱,褒就被秦奪取了。周掇王二年(前313 ) ,秦惠王在此設定漢中郡,是根據漢水來命名的。據老人相傳:南鄭這名稱,始於鄭桓公。桓公被犬戎所殺,他的百姓向南逃奔,因此稱為南鄭。南鄭也是漢中郡的治所。漢高祖入秦後,項羽封他為漢王,蕭何說:天漢,是美好的名稱。於是就建都於南鄭。南鄭大城周圍四十二里,城內有個小城,南面臨水,北面圍築城牆難諜,堅固的城牆和深井,都是漢時修建的。‘漢中土地肥沃,江流險惡,魏武把它比作雞肋。他說:拋下了良馬不去騎,還匆匆忙忙去另找什麼呢?於是留下杜子緒鎮守南鄭,自己就回去了。晉鹹康年間(335 一342 ) ,梁州刺史司馬勛把小城東面三分之一隔斷,作為梁州漢中郡南鄭縣的治所,自此以後,宋、齊、魏都照此相承下來。漢水南面就是漢陰城,相傳呂后居住在這裡。有一條廉水,發源於巴嶺山,往北流經廉川,所以就得了廉水之名。廉水又往北注入漢水。漢水在右面匯合了池水。池水發源於旱山,山下有祠,羅列著十二座石雕,也不知道它們的來歷,大概是社神之類,老百姓四時都到這裡來祈禱。池水俗稱撩子水,灌溉著兩岸田地,下游散流從左面注入漢水。漢水又往東流經長柳渡,長柳是村名。這裡有漢朝太尉李固墓,碑銘還在,但文字剝落,不能辨認了。漢水又往東流經胡城南,義熙十三年(417 ) ,胡城上空布滿密雲,細雨綿綿,現出明亮耀眼的五彩靈光。人們相互談論,說這是祥雲,是吉兆,天明雲散以後,只覺城崩地陷,半個城已沉沒在水中了。崩陷處出現銅鐘十二口,刺史索邀將鍾送到洛陽,為宋公府所有。胡城南與扁鵲城相望。扁鵲從前一定來過這裡,所以這座城就以他的名字流傳下來了。漢水從兩城之間流出,在右面匯合了磐余水。磐余水發源於南山巴嶺上,分作兩條,清泉帶著晶瑩的浪花飛流,向南的一條注入蜀水,向北的一條流注漢水,分流處叫作磐余口。庚仲雍說:磐余距胡城二十里。漢水又在左面匯合了文水,文水就是門水,發源於胡城北山的石洞中。老人說:杜陽有仙人宮,宮的門前有石洞,所以稱那裡的平川為門川,流水為門水。門水往東南流經胡城北面,那一帶有三座城隔著山谷分布著,都有很深的護城河和堅固的城牆,高台相望,形成鼎立之勢。門水向右注入漢水,匯流處稱高橋溪口。漢水又往東流,黑水注入,黑水發源於北山,南流注入漢水。庚仲雍說:黑水離高橋三十里。諸葛亮《 箋》 說:早晨從南鄭出發,晚上到黑水投宿,水路約四五十里,指的就是這條水;陸路則有百里。
又往東流過成固縣南面,又往東流過魏興郡安陽縣南面,滓水發源於旱山,北流注人。
常據《 華陽國志》 說:蜀國以成固為樂城縣。安陽縣從前隸屬於漢中,魏把漢中的土地分出來,設定了魏興郡,安陽縣隸屬於魏興。渾水發源於西南,往東北注入漢水。左谷水從西北流來,就是婿水,婿水發源於北方的聽山,山下有穴水,穴水往東南流經平原中部,那地方叫婿鄉,水就稱婿水了。平原中有個唐公祠,唐君字公房,是成固人,得道成仙,進入雲台山,煉丹服食,白日升天。跟著他上天的雞在天上啼,狗在雲中吠,只有老鼠因為可惡,被留在地上,老鼠憤恨極了,在月光晦暗的夜晚,氣得把腸胃都吐了出來,但隨後又會生出新的腸胃,所以當時人們稱為唐鼠。唐公房升仙那天,他女婿遠行尚未回來,不能一同登上雲頭,來往於天上,相約在這片平原居住,說是無須擔心老是降霜和蛟龍老虎之害。當地百姓以為確實如此。因而稱這地方為婿鄉,把水也稱為婿水了。後來百姓又在此處為唐公房建廟,刻石立碑,表述靈異的事跡。婿水往南流經婿鄉溪,出山後往東南流經通關勢南面。通關勢山高百餘丈,山上有一座匈奴城,周圍五里,環城有三道深溝。漢高祖北定三秦後,蕭何據守漢中,他想往北修一條通往關中的道路,因而名為通關勢。婿水又往東流經七女墓,七座墳墓散布於婿水兩岸,羅列有如七星。墓高十餘丈,墓地周圍數畝。元嘉六年(429 ) ,洪水衝破了墳墓,墳中取出的銅不計其數,還發現一塊磚,上面刻著:項氏伯無子,七女造棺榔等字,當時人們猜測這是項伯的墳墓。婿水北面有個七女池,池東有個明月池,形狀仿佛半弦月,水流都可相通,通水渠道稱張良渠,是張良所鑿的。婿水又流經樊啥台南,台高五六丈,台上能容納百餘人。婿水又往東南流經大成固北面,此城地勢很高,北臨婿水。婿水北面有個韓信台,高十餘丈,頂上能容納百餘人,相傳漢高祖齋戒七日,在這裡置壇設九賓禮,隆重地任命韓信為大將軍。婿水向東彎,向南轉,又流經大成固城東,然後向南注入漢水,匯流處叫三水口。漢水又東流與益口水匯合。益口水發源於北山益谷,往東南流注入漢水。漢水又往東流到澆城南面,與洛谷水匯合。洛谷水發源於北方的洛谷,洛谷北邊通長安,水往南流,右面有境水注人。境水發源於西溪,往東南流,與洛谷水匯合後成為亂流,往南流過境城西邊,往南注入漢水。漢水又往東流經小成固南,州治是大城固,以後把縣治移到這裡,因稱小成固城。小成固城以北一百二十里,有個地方叫興勢坂。諸葛亮率兵出洛谷,在興勢駐軍防守,置烽火樓,點燃烽火處,把漢水照得一片通明。漢水又往東流經上濤,又流經龍下,這一段溪中多亂石,水流湍急,驚濤怒吼,因此有上濤、下濤的名稱。龍下是地名,那裡有許多墳墓,從前稱此處的館舍為龍下亭。從白馬到此地,漢水兩岸平川,水源豐富,土地肥沃,三蜀受益。過了這裡,從漢水逆流而上,就開始走山路了。漢水又往東流經石門灘 是一條山峽,東流與酉水匯合。酉水發源於秦嶺酉谷,往南流經重山與寒泉匯合。寒泉發源於東面的寒泉嶺,源頭的泉水在山頂上噴涌而出,望去相互交錯,仿佛瀑布一樣,水流急瀉而下,衝激岩石,水花飛濺,像雨點似的紛紛灑下,此種情景十分類似厭原的風雨之池。水往西流,注入酉水。酉水又往南流注入漢水,匯流處稱為酉口。漢水又往東流經勸墟灘,《 世本》 說:舜居住在勸吶,在漢中西城縣。有人說:妨墟在西北,是舜居住的地方,也稱姚墟,因此舜的後代有姓姚的,也有姓勸的,勸、姚二姓不同,不知究竟應當依哪一個才對。我查考了應劭的有關說法,勸墟是在西城的西北面。漢水又往東流經猴徑灘。這裡山上有許多猿猴,它們喜歡從險處下來飲水,溪灘就因此而得名。漢水又往東流經小黃金和大黃金南面,山上有個黃金峭,與水北的黃金谷隔江相望,那裡有個黃金戍,背倚山邊的峭壁,憑險曲折長達七里。因氏族攻掠漢中,所以在此據險駐防,建立堡壘,與鐵城相對。一城建在山上,可容百餘人,一城築在山下,能安頓百來人。因為地勢險峻,所以用金、鐵命名。從前楊難當命令魏興太守薛健據守黃金戍,姜寶據守鐵城,宋派遣秦州刺史蕭思話西征,蕭思話命令陰平太守蕭垣攻克兩城,敵兵退到酉水。漢水又往東流,與蓬藤溪口匯合。蓬藤水發源於北方的就谷,谷在長安西南。水往南流經巴溪戍西面,又往南流經陽都坂東面。此處山坡從上到下東盤西轉,共有十九道彎,西面連線寒泉嶺。《 漢中記》 說:從西城翻越黃金峭、寒泉嶺、陽都坂,高山峻岭,層層疊疊,絕壁萬丈,攀上一座山峰,以為已經翻過裕山、泰山那樣的高峰了,可是抬頭再看前面的山嶺,都比過來的山還要加倍高峻。攀登在山間的羊腸小道之間,置身於縹緲的雲霧之上,回頭瞻望走過來的路,迷濛深杳,到處隱伏著不可測的兇險。山上有很多野牛、野羊,翻崖越嶺,奔跑如飛,那些巨獸一撞到樹木,周長二三尺的樹也會被撞倒。山勢的險峻,地形的起伏,真到了極點。水往南流經蓬藤溪,稱為蓬藤水,往南流注入漢水,匯流處稱為藤口。漢水又往東流,在右面與洋水匯合,這裡河面寬闊,約有幾里。洋水源出巴山,向東北流經平陽城。《 漢中記》 說:平陽城原是西鄉縣的治所,從成固南行是三百八十里,距南鄭四百八十里。洋川是漢朝戚夫人的誕生地。漢高祖得了她,對她十分寵愛。戚夫人思念家鄉,想吃洋川米,漢高祖特設釋站,從洋川到長安。並免除當地的賦稅和搖役,改名為縣。為了紀念戚夫人誕生這件祥瑞的喜事,於是把那地方改名為祥川。此城就是定遠城。漢和帝永元七年偽5 )封班超為定遠侯,把漢中郡南鄭縣的西鄉封給他,就是這地方。洋水又往東北流,注入漢水,匯流處稱為城陽水口。漢水又往東流經敖頭,從前這是建立過糧倉的地方,敖頭的路沿山而過,是水陸交通樞紐,魏興郡安康縣的治所就在這裡。建有駐防堡壘,管理流民雜戶。漢水又往東流與直水匯合。直水發源於北面的子午谷岩嶺下,往南流分出一條支流,往東注入旬水;又往南流經褪閣下,有一座邊防城堡,築在高高的山頭上,下臨深淵。張子房把山上的棧道全部燒毀,以表示決不後退的決心。直水又往南流經直谷,經過直城西,而後南流注入漢水。漢水又往東流經直城南,又往東流經千渡到蝦蟆頗,流過漢陽、撫口直到彭溪、龍灶,這兩處都是溪澗沙灘名。漢水又往東流經晉昌郡的寧都縣南面,縣治在松溪口。又往東流經魏興郡廣城縣,縣治在王谷。谷道向南通巴撩,那裡有鹽井,吃了會使人患咽喉病。漢水又往東流經魚脯谷口,從前西城、廣城兩縣從此谷為分界。
文往東流過西城縣南面。
漢水又往東流經鱉池南面的鯨灘。鯨,是大的意思。《 蜀都賦》 說。奔流不息的漢水浪濤滾滾,發出驚雷似的轟鳴,遠望水天相連,無邊無際;近觀雲霧迷茫,昏昏嚎檬。東流經嵐谷北口,這一帶重巒疊嶂,溪澗幽深,斷崖峽谷,深沓險峻;山風濺贍,山嵐繚繞,所以峽谷得了這個名字。漢水又往東流,右岸有大勢,因有急流阻隔,所以又稱為急勢。這裡依山築了一座小城,周圍二里,屬梁州督護吉握所管轄。符堅派遣偏軍韋鍾進攻吉抱,吉抱堅守了二年,攻不下來;最後由於沒有援軍,才被攻陷。漢水右面正對月谷口,山裡有個坂月川,這片黃土川原,肥沃而平坦,水田很多,到處種滿桑麻。所以孟達《 與諸葛亮書》 里,讚美這片平川土壤的肥美。漢水又往東流經西城縣舊城南,《 地理志》 說:西城是漢中郡的肩縣。漢末則是西城郡。建安二十四年(219 ) ,劉備任命申儀為西城太守,後來申儀據有該郡投降了魏國,魏文帝把它改為魏興郡,郡治在西城縣舊城。氏族攻略漢川時,梁州把治所移到這裡。城內有舜祠、漢高帝廟,安排了九戶百姓,每年按時祭祀。漢水又東流,就到擅湍,急流奔騰,水浪滔天。古時老人們傳說,有一條鮑魚迎著浪濤奮力逆流而上,游到此處則魚鰓破裂,力竭而上,因而名為擅湍。漢水又往東流與旬水匯合,旬水發源於北面的旬山,往東南流經平陽戍下,與直水的支流匯合,往東流經平陽戍注入旬水。旬水又往東南流,經過旬陽縣與柞水匯合,柞水發源於西方的柞溪,往南流經重岩堡西面,又轉向東流,經堡南往東南注入旬水。旬水又往東南流經旬陽縣南,該縣北山有個懸書崖,高五十丈,崖壁上刻著字,人不能上,不知刻的是什麼。山下有個石壇,壇上有五處馬腳印,所以把山叫馬跡山。旬水又往東南流,注入漢水,匯流處叫旬口。漢水又往東流經木蘭寨南面,右岸有一座城,名叫伎陵城,周圍數里;左岸有幾十道用石塊堆砌成的壁壘,重重疊疊的營壘延綿幾十里,這就是木蘭寨。據說吳國派軍隊到這裡援救孟達。漢水又往東流,左面接納了育溪,興晉、旬陽兩縣,就以這條溪谷為分界。漢水又往東流與甲水口匯合,此水發源於秦嶺山,往東南流經金井城南,又往東流經上庸郡北面,與關襯水匯合。關襯水發源於上洛郡陽亭縣北面的青泥西山,往南流經陽亭聚西。這條水俗稱平陽水,南流與豐鄉川水匯合。豐鄉川水發源於弘農縣豐鄉東山,往西南流經豐鄉舊城南。京相潘說:南鄉浙縣有舊鄂鄉,就是《 春秋》 所說的豐漸。在《 地理志》 里,屬於弘農郡,現在屬於南鄉郡。豐鄉川水又往西南流,與關襯水匯合。關襯水又往南流,到上津注入甲水。甲水又往東南流經魏興郡興晉縣南面,該縣是在晉武帝太康年間( 280 - 289 )設定。甲水又往東流,在右面注入漢水。漢水又往東流,有龍淵,淵上有山,山上岩石像胡人的鼻子,所以稱為胡鼻山;下臨龍井諸,水深數丈。漢水又往東流經魏興郡錫縣舊城北面,就到白石灘。錫縣從前是《 春秋》 里所說的錫穴地方,過去屬漢中,就是王莽時的錫治。該縣有錫義山,方圓百里,山形如城,四面有門,山上有石壇,長數十丈,民間傳說:這是眾仙居住的地方。現在常有道士數十人住在那裡,他們披著頭髮,吃的是術。這座山很高峻,峽谷深幽,遍地長著薇薪草。這種草風吹不倒伏,無風卻會自行搖擺。漢水又往東流經長利谷南邊,進入山谷,有一座舊縣城,就是長利舊城。漢水又往東流經姚方,是舜後裔的一個分支居住的地方,因而地名中帶有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