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黑斑侧褶蛙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对于蛙类的第一反应就是那个被我们从小挂在嘴边的「青蛙」,而这个青蛙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第一种蛙类。
在北京的公园里,夏日去湖边循着呱呱的叫声,仔细搜寻很容易就可以发现那些被称为青蛙的动物——黑斑侧褶蛙。
这是中国分布最为广泛的蛙类之一。颜色也较为多样,有淡绿色、黄绿色、深绿色、灰褐色多种颜色。从青蛙、田鸡到青头蛤蟆,全国各地的人们用自己的观察给它们起了各种各样的名字。
最常见的青蛙:黑斑侧褶蛙
图源:amphibiachina.org
02
东方铃蟾
在北京的山区,则容易看到另一种体型较小(比瓶盖儿略大),但腹部配色靓丽的蛙类——东方铃蟾。
北京地区的东方铃蟾背部色彩呈深褐色,和其东北的兄弟姐妹们常见的绿色背部颜色有明显的不同。
北京原本是没有东方铃蟾的,1927 年由著名的动物学家刘承钊教授引进北京,才在北京野外繁衍至今。
东方铃蟾乍一看平平无奇,但是它的腹部有靓丽的橘红色斑纹,很有特色。
其貌不扬的东方铃蟾,腹部色彩却极有辨识度
图源:amphibiachina.org
03
北方狭口蛙
在北京还有一种比较有意思的蛙:北方狭口蛙。
这是一种体型较小,但是很有特色的蛙类。北方狭口蛙常年躲在洞穴里生活,会在夏日暴雨后的夜晚突然出现大声地鸣唱求偶,并在数小时之内 完成交配产卵(孙建梅,胡斌,李宗芸,邹寿昌.北方狭口蛙繁殖生态的研究[J].四川动物,2000,(02):77-78+98.)。
北方狭口蛙在不少地方被称为「气蛤蟆」,因为北方狭口蛙在遭遇惊吓的时候,会大量吸气,使自己的身体像气球一样非常夸张地鼓起来。
气鼓鼓的北方狭口蛙
图源:amphibiachina.org
老北京
看不见
但也想看的
蛙 4 号
在我国的华南地区,由于丰富的水热条件,生物多样性也远高于华北地区。
而在这里给我这个北方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那些「上树」的蛙。北方地区大多数蛙类被观察到的地点几乎都是在地面或者水域。而在植被丰茂的华南地区,不少蛙类则选择了上树生活。
站在树枝上鸣唱的锯腿树蛙(笔者于广西拍摄)
我在广西做野生动物调查时,路过一个民居,旁边有个直径几十厘米的小水坑。当时在水里看了半天蝌蚪之后抬起头的我很快被周围的场景惊呆了,在这个小水坑上方的枝叶里,有十几只斑腿泛树蛙正在进行抱对,都希望能让自己的后代进入这难得的水坑资源。
在广西,由于喀斯特地貌独特的结构,水体不少都顺着各种缝隙洞穴流入了地下,地表的水体并不多见。而丛林中的蛙类要在一个个雨水汇集的小水坑附近尽快完成自己的繁育工作。就是因为这样,才让这小水坑变得如此抢手吧。
斑腿泛树蛙的繁殖过程也有华南湿润地区的特色,雌性会先排出特殊的胶质,并通过后足不断搅拌将其打出丰富的泡沫,然后将卵排进泡沫中,雄蛙会趁此机会将精液也排进卵泡中,雌蛙再继续搅拌使其均匀。
下面这张图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场景,三只雄蛙抱着同一只雌蛙。
斑腿泛树蛙「非典型」繁殖状态,笔者拍摄于广西
随处可见的蛙
也会濒临灭绝吗?
在民居的水坑旁,在郊外的小溪边,在山村的池塘里,我们好像可以在很多熟悉的自然场景里,见到各种各样的蛙类,那我们是不是不需要担心它们灭绝呢?
其实除了这些常见的蛙类,相当比例的蛙类同样面临着灭绝的风险。
目前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已列出超过 38500 个物种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蛙类所在的两栖动物就占了 41%。
2016 年,我国学者对中国当时已知的 408 种两栖动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发现中国两栖动物有 1 种灭绝,1 种区域灭绝,受威胁的两栖动物共计 176 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 43.1%,远高于全球两栖动物的受威胁比例。
而在 272 种中国特有两栖动物中,有 48.9% 属于受威胁物种,明显高于我国两栖动物的总体受威胁水平。
而两栖动物生存受到的威胁主要是以下几类:
001 栖息地的丧失与退化(最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学者 2016 年的评估中,发现共有 312 种受到栖息地退化或丧失的影响, 占评估物种总数的 76.5%。其中城市化、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以及道路管网建设、水电工程建设等是导致栖息地退化的主要因素。
有学者基于人类对土地利用的预期变化,评估了适宜栖息地的减少范围以及两栖动物、鸟类、哺乳类的灭绝风险,预测在 2015-2070 年间,人类土地利用对两栖动物的影响最大,适宜栖息地将减少 8.4%,有 886 种两栖动物的灭绝风险将增加。
002 过度利用
不少地区依然有「吃野味」以及捕捉野生蛙类做药材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对蛙类种群有不小的影响。
003 生物入侵
中国地区牛蛙的入侵,澳洲地区甘蔗蟾蜍的入侵都给本土的蛙类生存造成了威胁。
吞食鱼类的入侵物种,牛蛙
图源:amphibiachina.org
004 疾病
在过去 30 年,蛙壶菌(Batrachochytriumdendrobatidis,Bd)已导致超过 200 种两栖动物种群迅速下降甚至物种灭绝,如金蟾(Incilius periglenes)、巴拿马树蛙(Ecnomiohyla rabborum)等。
在 2018 年发表在 Science 上的研究中,科学家对来自于各个大洲的蛙壶菌的基因组进行分析,推测是 50-120 年前原产于东亚的蛙壶菌随着两栖动物的国际贸易扩散到世界各个大洲,对这些地区的蛙类造成严重的生存危机。
从国际贸易中受感染的两栖动物上分离的蛙壶菌基因型及对应的地理位置 (2018,science)
005 自然灾害与气候变化
2022 年新发表在美国科学院杂志上的文章证实,全球气候变暖对蛙类的生存也产生负面的影响。
在栖息地破坏对蛙类的影响上不得不提到一些特殊的情况,由于蛙类的迁移能力较弱,在热带雨林地区有可能会因为山脉的阻断,而在很短的距离内就独自演化出两个不同的蛙类物种。
就在今年,科学家在厄瓜多尔安第斯山脉一个被河流分隔的山谷两侧,就发现了两种外表上非常相似的玻璃蛙新物种。这两个物种生存在大致相同的海拔、湿度和温度条件。这两个物种的种群地理位置也非常接近,彼此相距仅约 21 公里。
科学家新发现的玻璃蛙的背面和腹面的照片
图源:PeerJ
黄色和红色分别代表两种玻璃蛙在地理上的分布
图源:PeerJ
以这些玻璃蛙新品种为代表的特殊蛙类,生存地域或许只局限在这很小的几平方公里之内,如果它们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很可能会让该物种彻底灭绝。
千百年来,从蟾宫玉桂的古老传说,到仲夏蛙鸣的诗意生活。蛙类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总是出现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脑海中的那片蛙鸣,也不只是简单的记忆,更是我们对自然生活的渴望。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当孩子们念出这句耳熟能详的词句时,你希望这些场景对 Ta 而言是真实的生活经历还是停留在想象中的田园牧歌呢?也许,这是我们所有成年人都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部分参考文献
[1]Guayasamin, Juan M., et al. "Two new glassfrogs (Centrolenidae: Hyalinobatrachium) from Ecuador, with comments on the endangered biodiversity of the Andes." PeerJ 10 (2022): e13109.
[2]Simon J. O’Hanlon, Adrien Rieux, Rhys A. Farrer et al. Recent Asian origin of chytrid fungi causing global amphibian declines. Science, 11 May 2018, 360(6389):621-627
[3]González-del-Pliego, Pamela, et al. "Phylogenetic and trait-based prediction of extinction risk for data-deficient amphibians." Current Biology 29.9 (2019): 1557-1563.
[4]江建平, 谢锋, 臧春鑫, 蔡蕾, 李成, 王斌, 李家堂, 王杰, 胡军华, 王燕, 刘炯宇 (2016) 中国两栖动物受威胁现状评估. 生物多样性, 24, 588-597.
[5]中国两栖类. 2022. “中国两栖类”信息系统. 中国, 云南省, 昆明市,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网站:http://www.amphibiachina.org/.
[6]Deuknam An, Bruce Waldman. 2016. Enhanced call effort in Japanese tree frogs infected by amphibian chytrid fungus. Biology Letters,12 (3):20160018.
▲
本文作者:雷神
颐和园路斜杠青年
如果你因为本文
对青蛙这种小生物
突然来了兴趣
可戳下图围观《动物争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